健康 保健品新闻 OTC新闻 医疗器械新闻 健康之路 减肥健身 微信营销 两性知识 美容护肤 日常调理 男女保健
医药新闻 (首页、列表、内容、搜索) 横幅广告
医药新闻 (首页、列表、内容、搜索) 横幅广告
当前位置: 医药代理网 » 医药资讯 » 医药新闻 » 健康之路 » 正文

天竺黄的功效与作用 天竺黄的治病功效有哪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5-09  浏览次数:113
核心提示:  天竺黄是一位常见的中药材,其在临床治疗疾病的领域应用的很广泛,天竺黄的功效很多,可以治疗的疾病种类很多,下面的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天竺黄的功效与作
  天竺黄是一位常见的中药材,其在临床治疗疾病的领域应用的很广泛,天竺黄的功效很多,可以治疗的疾病种类很多,下面的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天竺黄的功效与作用都有哪些,还有天竺黄的治病附方都有哪些。

  天竺黄的简介

  天竺黄,是禾本科植物青皮竹等秆内的分泌液干燥后的块状物。

  秋、冬二季采收。分布于云南、广东、广西等地。具有清热豁痰,凉心定惊的功效。

  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迷,小儿痰热惊痫、抽搐、夜啼。

  生理特性

  青皮竹

  竿高达9到12m,径3到5cm。

  竿直立,先端稍下垂,节间长35到60cm,幼时被白粉并密生向上淡色刺毛,节上簇生分枝,主枝较纤细而长,其余枝较短,最长达2m。

  竹壁薄,3~5mm,近基部数节无芽,箨环倾斜,箨鞘厚革质,坚硬光亮,先端微凸呈不对称的宽弧形,背面常无毛或近基部贴生暗棕色易落柔毛,箨耳小,长椭圆形,高约2mm,近相等,两面被小刚毛,边缘具锯齿且有纤毛。

  箨舌略呈弧形,中部高约2~3mm,边缘齿裂并被短纤毛,箨叶直立,长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基部略作心形收缩,背面无毛,腹面粗糙,出枝较高,基部附近数节不见出枝,分枝密集丛生达10~12 枚,分枝粗细相同,每小枝上具叶片8~12 枚,叶片披针形,长9~25cm,宽1.0~2.5cm,笋期5~9月,花期2~9月,授粉后20d左右种实成熟,形似麦粒,很少开花。

  华思劳竹

  秆丛生,尾稍下垂或攀缘状。

  节间圆筒形,分枝多数,簇生。

  秆箨脱落性,厚纸质、背面具硅质;箨片宽线形、直立;箨舌极窄,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叶片无毛,长15~26cm,宽3~4.5cm,明显具横生小天竺黄的功效与作用脉,叶鞘具条纹,叶耳及鞘口刚毛常缺。

  假圆锥花序细弱,生于叶枝之顶。

  小穗纺锤形,含小花1朵,小穗轴脱节第二颖之下和不孕外稃之下,并延伸于孕性小花之后呈刺芒状,其顶端具一残留小花,颖2片,卵状披针形或宽披针形,长7~9mm,不孕外稃1片,先端具短锐尖,孕性外稃先端截形或短锐齿,内稃宽,先端钝,鳞被3,不等大,雄蕊6,花丝分离,子房近棒状,花柱细长,顶端分为2羽毛状柱头。花期四月。

  生态环境

  青皮竹常栽培于低海拔地的河边、村落附近。

  薄竹常生于海拔1500-2500m的山地常绿阔叶灌木林中。

  性状鉴别

  本品呈不规则多角形的片块状或颗粒状,大小不一,有的仅长1-2mm。

  表面发白色、乳白色、灰褐色或灰蓝色,半透明,略带光泽。

  体轻,质硬而脆,易破碎,断面光亮,稍显粉性,触之有滑感。

  吸水性强,置于水中有气泡产生,不溶于水。

  气微,味甘,有清凉感,舐之粘舌。

  以片块大、色灰白、光亮、质细、体轻、吸湿性强者为佳。

  采收储藏

  冬季采收,砍取竹竿,剖取竹黄,晾干。

  竹黄由于自然产出者较少,大多采取火烧竹林的方法,使竹暴热后,竹沥溢在节间凝固而成,然后剖取晾干。

  另用在青皮竹上人工打洞的方法,也能形成竹黄。

  集解

  《重庆堂随笔》:《纲目》止载释名而无集解,出产采取,一切形状皆未之及。

  按《笔谈补》云:岭南深山中有大竹,竹中有水甚清澈,溪涧之水皆有毒,惟此水无毒,土人陆行多饮之。

  至深冬则凝结如玉,乃天竹黄也。玉彦祖知雷州日,盛夏之官,山溪涧水皆不可饮,惟剖竹取水,烹任饮啜皆用竹水。次年初召赴阙,各行求竹水不可复得。

  问土人乃知至冬则凝结,不复成水,遇夜野火烧林木为煨烬,惟竹黄不灰,如火烧兽骨而轻,土人多于火后采拾以供药品,不若生得者为善。此说可补濒湖之未备。

  天竺黄的功效

  性味

  甘,寒。

  归经

  归心、肝经。

  功能主治

  清热豁痰,凉心定惊。

  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迷,小儿痰热惊痫、抽搐、夜啼。

  小儿惊风,中风癫痫,热病神昏。

  本品清化热痰,清心定惊之功与竹沥相似而无寒滑之弊。

  治小儿痰热惊风,常配麝香、胆南星、辰砂等,如抱龙丸(《小儿药证直诀》),治中风痰壅、痰热癫痫等,常配黄连、菖蒲、郁金等,治热病神昏谵语,可配牛黄、连翘、竹叶卷心等。

  痰热咳喘

  用本品以清热化痰,常配瓜蒌、贝母、桑白皮等药用。

  清热豁痰

  用于热病神昏谵语、痰涎壅盛者,可与犀角、牛黄、羚羊角研末冲服。

  中风痰迷不语,可与牛黄、麝香、蝎尾研末冲服。

  安神定惊

  用于小儿惊风,症见抽搐,身热昏睡,喉中痰鸣,痰热盛者,可与黄连、僵蚕、朱砂、青黛、麝香研末冲服,痰盛者,可与胆星等同用。

  用于小儿惊风夜啼,可与蝉蜕、僵蚕、郁金、山栀、甘草研末冲服。

  天竺黄的作用

  对心血管系统

  真菌竹黄水煎提取物能使离体蛙心收缩力减弱,心率变慢,1×10-2g浓度作用更强烈。

  对离体兔耳血管有直接扩张作用,表现为灌流量增加,尤其是血管处于挛缩状态时此作用更明显。

  小鼠由背部皮下注入真菌竹黄水煎提取物3.0g/kg,对组胺所致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有非常显着的抑制作用。

  静注0.5g/kg该提取物能降低麻醉兔血压,其机制可能与影响心排血量和使小动脉扩张,外周阻力减低有关。

  对心血管及血浆复钙时间的影响

  2×10-1g浓度可显着延长血浆复钙时间,在血凝实验中,该药能延长凝血时间,可能与复钙时间延长有关。

  镇痛抗炎作用

  真菌竹黄水煎提取物2-3.1g/kg皮下注射,对小鼠醋酸刺激性疼痛有较好的镇痛作用。

  从竹黄中提取物的结晶物Ⅲ号(竹菌甲素),以100mg/kg灌胃,能显着提高小鼠热板法痛阈,其作用优于吲哚美辛(消炎痛),与杜冷丁(10mg/kg)相似。

  能显着降低醋酸所致扭体反应的次数,亦能显着降低蛋清所致的足跖肿用程度。

  其他作用

  真菌竹黄多糖SB1及SB2经药理初步试验,对肝炎具有一定疗效。

  毒性

  真菌竹黄水煎提取物15g/kg给小鼠灌胃,72h内小鼠活动自如,饮食正常,无不良反应。

  给雄性小鼠静注的LD50为6.471g/kg。

  天竺黄的各家论述

  论天竹黄清心凉肝、化痰定惊之功。

  中梓:“竹黄之寒,专泻少阴之火。火去而惊邪诸证靡不疗矣。”

  希雍:天竺黄,气微寒而性亦稍缓,故为小儿家要药。

  入手少阴经,小儿惊风天吊诸风热者,亦犹大人热极生风之候也。此药能除热养心,豁痰利窍,心家热清而惊自平,君主安而五脏咸得滋养,故诸证悉除也。

  明目,疗金疮者,总取甘寒凉血清热之功耳。

  竹黄与竹沥性能异同。

  时珍:“竹黄,气味功用与竹沥同,而无寒滑之害。”

  谟:竹沥性速,直通经络而有寒滑之功,竹黄性缓,清空解热而更有定惊安神之妙。

  故前古治小儿惊风天吊,夜啼不眠,客忤痢疟及伤风痰闭,发热气促,人抱龙丸,治婴科惊痰要剂。如大人中风,失音不语,入风痰药中,如屡见奏效。此钱月坡独得之见也。”

  廷琬:天竺黄,本草云清心豁痰,功同竹沥,气味稍缓,说亦近似。

  第痰生于脾,竹之有黄,似入脾而豁痰为切,与竹沥之走经络而利痰热微有不同,不止气味稍缓也。

  考证

  本品始载于《蜀本草》,原名竹黄。

  韩保升曰:“《图经》云:竹节间黄白者,味甘,名竹黄。”

  《日华子》谓:“此是南海边竹内尘沙结成者耳。”

  《开宝本草》云:“按《临海志》云:生天竺国,今诸竹内往往得之。”

  《纲目》指出:“按吴僧赞宁云:竹黄生南海镛竹中。此竹极大,又名天竹。其内有黄,可以疗疾。”

  天竺黄配伍应用

  配白僵蚕

  白僵蚕熄风止痉,祛风止痛,解毒散结,用于肝风内动与痰热壅盛所致的抽搐惊痫等。

  天竺黄清热化痰,用于痰热惊搐、中风痰壅。

  白僵蚕辛开,熄风止痉力强,天竺黄寒清,清热化痰力胜。

  二药配伍,用治风热痰喘、惊痫抽搐。

  配朱砂

  朱砂镇心安神,清热解毒,用于心火亢盛所致的心神不安、胸中烦热、惊悸不眠等证。

  天竺黄清热化痰,朱砂秉寒降之气,天竺黄具清化之质。

  二药配伍,用治痰热惊风,效果甚佳。

  配半夏曲

  天竺黄甘寒,清热豁痰,凉心定惊,半夏曲性温,燥湿化痰,健脾和胃。

  天竺黄突出一个清字,半夏曲侧重一个燥字。

  二药伍用,一清一燥,相互促进,清热除湿、化痰止咳的力量增强。

  主治湿热内蕴,症见咳嗽吐痰不爽,呕恶,胸闷胸痛,夜寐不安者。

  天竺黄、半夏曲伍用,最宜用之于小儿痰热交炽、消化不良,或痰风将作、目睛呆滞之际。

  配胆星

  胆南星清热化痰,熄风定惊,适用于痰热惊风抽搐及中风、癫狂等证。

  天竺黄清热化痰,清心定惊,用于痰热惊搐、中风痰壅等证。

  二药配伍,相须使用。

  主治痰热闭阻清窍、高热神昏谵语、惊痫等证。

  配石菖蒲

  石菖蒲开窍宁神,化湿和胃,用于湿浊蒙蔽清窍所致的神志天竺黄的功效与作用昏乱。

  天竺黄清热化痰,清心定惊,用于痰热惊搐等证。

  二药配伍,天竺黄以清为主,菖蒲以开为主。

  一清一开,相辅相佐,一寒一温,相互补充,用治热病神昏、中风痰热壅盛等证,疗效大增。
 
 
[ 医药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医药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