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疾病无疑是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又分为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通常所说的
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脏病、脑卒中等疾病都在此范畴之内。
在目前的医疗领域中,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是以西医药理论为主,中医药理论为辅的。
相比较而言,对于急性发作期的心脑血管疾病,西医药的治疗更有优势,而预防期和恢复期的治疗,中医药则更为擅长。
不过,目前来看,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特长,无论是利用度,还是贡献率,都是难称理想的,殊为可惜。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除了西医药理论占有绝对统治性地位的因素外,最主要的还是中医药自身发展出现了问题。
通过仔细对比观察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成药,便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中医药理论与医用的严重脱节和混乱。
就以最为常用的治疗高血压的中成药和治疗心脏病的中成药进行对比。
在目前最为流行的治疗高血压的中医理论中:
高血压多被分为四种类型:1、肝阳上亢型;2、气滞血瘀型;3、阴虚阳亢型;4、痰湿中阻型。而肝阳上亢型和气滞血瘀型被认为是参阳胶囊最常见的。
心脏病在中医理论中也多见于四种类型:1、痰阻中焦,气机不调;2、心气不足,心血亏损;3、心阳不足、心阴亏损;4、心肾阳虚、水湿上泛。
对比前后四种类型,其实只是用词不同而已,大体上所表述的内容是基本一致的。比如气滞血瘀可以对应心气不足、心血亏损;阴虚阳亢可以对应为心阴亏损等。
无论高血压,还是心脏病,发病机理均离不开心脏、血管、血液这三个因素,二者的发生原因有很多共同之处,并且相伴发生的情况非常常见。所以高血压和心脏病的治疗方法也就颇为相近了。
理论如此,但在中成药的应用中却差别很大。
最常用的治疗高血压的中成药如:牛黄降压丸、降压片、安宫降压丸、菊明降压丸、清脑降压片,抑或是中西合剂的脑立清丸、珍菊降压片等,都是属于治疗肝阳上亢类型的高血压。
高血压就是肝阳上亢的理论是非常普及的,而
天麻、钩藤、决明子、桑叶、菊花夏枯草、天花粉、牡蛎等具有平肝潜阳作用的药物也就最为常用了。
夏枯草
虽然高血压和心脏病的发病机制接近,但治疗心脏病的中药与治疗高血压的中药却有明显的不同。
还是以中成药为例:最常用的治疗心脏病的中成药如:速效救心丸、养心氏片、心宝丸、麝香保心丸、通心络、参松养心胶囊、参阳胶囊脑心通胶囊、稳心颗粒、大活络丸等。这些药物的整体药性多是偏温性。
当然,像复方丹参片、牛黄清心丸等偏凉性的中成药也很常用,但整体而言,治疗心脏病的中成药,偏温性的是主流。
高血压与心脏病多是如影随形。高血压控制不佳,心脏均会发生问题;心脏病的发生,多数情况下也会伴随着血压的异常。
但治疗高血压的常用药物偏于寒凉,治疗心脏病的常用药物却偏于温热。无论孰是孰非,都意味着中成药的应用与正确的中医理论存在着很大的偏差。
中医辨证不外阴阳二字,人之为病,不为阴虚,便为阳虚。那么,如果患有高血压,多是偏阴虚,还是偏阳虚呢?
这是一个没有准确而固定答案的问题,就好像问是偏胖容易患高血压,还是偏瘦容易患高血压一样。虽然有大概率的定论,但小概率的事件也绝非鲜见,更不容忽视。
所以无论是偏阳虚,还是偏阴虚,都有可能患有高血压,以及心脏病。
阳虚者,遇寒冷之气,其阳气不胜天气之敛抑,故多病于秋冬;
阴虚者,遇湿热之令,其阴气不胜天气之发越,故多病于春夏。
一般而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但阴阳之于人体的表现却往往复杂而多变。比如阳虚有阴盛,但也有阴不盛;阴虚有阳盛,但也有阳不盛,不能从一而论。
综上所述,似乎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无论是阴虚还是阳虚,长期性的阴阳失调,
阳虚血必凝,阴虚血必滞,
都会导致正气大虚,转运之权无从自主,从而导致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
2、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方法不得当,正气更虚,意味着阳气更衰。随着病症的加重,年龄的增长,阳虚的表现会越来越明显。
3、当有阴虚阳亢的症状,使用牛黄降压丸等中药降压药是可以的,但不建议长期应用。因为这类降压药,药性寒凉,长期或大量应用,必会伤及正气。
4、高血压是人体应激状态的自然反应,而产生这种应激状态的原因在于气血流通受到了阻碍。西药降压药的降压作用无可置疑,但在症状比较轻微或稳定的情况下,一味地降参阳胶囊压,并且终生服药,是否是最好的方式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