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也是中华文脉的载体。近现代的书坛,随着清末金石考据学的发展,又诞生了一批书法大家,别开生面。如弘一法师李叔同、大儒马一浮、草圣林散之、书坛泰斗沙孟海等。
时值建党百年华诞,各类书画展遍地开花,一部分是抄录毛泽东诗词的书法作品。我们同样可以从骏成春季的拍品中找出几件名家的代表性作品。
首先映入我们眼中的是郭沫若、于立群夫妇的书法合璧之作,两人分别书写了毛泽东的《六盘水》和《浣溪沙》。郭沫若的草书潇洒自如,章法开合自然,浑然天成。于立群的隶书中峰用笔,圆润凝练,不急不躁。作品尺幅不大,堪称小精品,令人百看不厌,耐人寻味。
郭沫若 · 于立群 草书·隶书毛主席词
纸本 立轴
1962年作
备注:赵玉生上款,赵连城之父,解放初期曾在国务院工作,为郭沫若的生活秘书。
65×40cm
68×43cm
另一件则是郭沫若的自作诗《龙潭》,书于1965年。据记载,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之后,在童年的6、7月之交,郭沫若偕夫人于立群,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参观考察了井冈山。
当时,郭沫若已年逾古稀,但他依旧激情澎湃、兴致高昂,不顾长途跋涉的辛苦,沿着当年毛泽东走过的路,参观了革命遗址,游览了秀丽风光,留下了许多题词和诗抄,七律《龙潭》便是其中一首。
郭沫若 行书七言诗
纸本 立轴
1965年作
134×66cm
沙孟海则书写了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一气呵成,行气十足。墨色枯湿自然变化,虚实相生。
沙孟海 草书《卜算子·詠梅》
纸本 镜片
150×66cm
最为耐看的一件书作,窃以为当属马一浮的《行书自作诗》。此卷书于1952年,落款部分记录了先生久病登杭州葛岭后偶得的两首诗,上款人严群(后字不党)见而好之,于是就抄录请正这么一件事。
马一浮 行书自作诗
绫本 镜片
1952年作
备注 :严群上款。
36×85cm
这在当年文人往来中最为常见不过了,但正是这种闲适惬意,还略带愉悦的心情,才能气定神闲地书写,时疾时缓,具有强烈的节奏感。笔毫蘸一次墨,书写至枯,笔路清晰,字里行间透露出浓浓的书卷气。
相反,徐生翁的《行书五言诗》,虽为行书,实则碑味浓厚。化行书的行云流水为古拙,单子独立,似章草,与林散之、于右任的几件草书相对比,别有一番韵味。
徐生翁 行书五言诗
132×32cm
而弘一法师李叔同的境界更高,随着出家修行,逐渐舍弃了绘画、音乐等艺术,唯独因书写的实用性,保留了书法的练习。从年轻时剑拔弩张的魏碑风格,逐渐转变为藏锋、收锋、内敛而圆润,心平气和的恬静的线条。拍品中,作于1932年的《华严经句》十言联,值得细细地耐心品味。
超级p57 弘一 言音诸根
纸本 屏轴
1932年作
著录:1.《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弘一》P118,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12月;
2.《弘一书法集》P136,福建美术出版社,2014年12月;
3.《中华文化典藏系列·弘一书法珍赏》P122,线装书局,2015年1月。
130×20cm×2
如今,当代人的生活节奏快,不妨得闲时练练书法,让自己在书法的世界里慢下来,或者也可以宣泄一时的紧张和压力。因为不同的书体有着不同的乐趣和功能。日积月累,眼界提高了,就能更好地欣赏名家名作,品鉴中华国粹。
马一浮 俎豆壶浆
著录:《希斋集珍·一册》P364、365,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5月。
134×34cm×2
超级p57
于右任 草书《呻吟语》
164×30cm
于右任 无风有志
131×32cm×2
康有为 行书五言诗
143×38cm
吴湖帆 土锉玉鞍
备注:邓苍梧旧藏。
115×21.5cm×2
吴湖帆 溪光花片
纸本 屏轴
132×33cm×2
吴湖帆 种柳屐声
127×21cm×2
王禔 常爱更于
1925年作
131×20cm×2
王禔 麟角鸿都
1936年作
134×26cm×2
李瑞清 灵川确石
1918年作
著录:《荣宝雅集·近现代书画名家精品》P57,荣宝斋出版社,2021年3月。
175×46cm×2
王蘧常 怨去珠帘
1941年作
171×42cm×2
谢无量 行书古文
104×28cm
林散之 草书曾几诗
1976年作
90×34cm
林散之 草书五言诗
1980年作
备注:章炳文题签条。
96×3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