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肠胃不舒服,成都市民刘拓(化名)到四川石油管理局总医院看病,医生给他开了药后,递来一张名片并告诉他:“我有给航天员吃的产品。”随后,在医院外小巷的一间小门面,刘拓向医生微信转账935元后,拿到了包括“国珍”破壁松花粉在内的瓶瓶罐罐,其中还有一瓶冷榨亚麻籽油。
“听他说睡眠不太好,我才推荐给他的。”12月21日下午,电话里,68岁的王医生在保健产品所属公司年会现场的嘈杂声中向成都商报记者说道。“我有什么错?”她坚称,“自己是为了病人好”。尽管她也坦承,那间小门面是自己用儿子的名义开的。
四川石油管理局总医院思政科焦姓负责人表示,他们了解到当事医生已退还费用,“这个月底合同到期,决定不再与她续聘。”
医生“推荐”下 病人在小店买了935元保健品
12月19日,星期二,中午,周欣(化名)从南湖国际社区的家里赶到四川石油管理局总医院,她的男朋友刘拓因肠胃不舒服,正在医院看医生。“我到的时候差不多快结束了。”周欣回忆,她记得医生姓王,当时拿给男朋友一张名片,并称自己有给航天员吃的产品,说下午1点过可以联系。
刘拓购买保健品给王医生的微信转账记录。
男友在医院拿了80多元的药,两人一起吃了午饭后,周欣就去上班了。刘拓说,自己联系王医生后,来到医院外通济桥街的一间小铺面,“当时医生已经在里面了,还有另一个人也在买。”王医生给他拿了破壁松花粉、松花伴侣片等四件东西,其中还包括一瓶冷榨亚麻籽油。“感觉她态度好,像长辈一样,所以当时也没多想。”随后,刘拓通过微信向医生转账935元。晚上,周欣回家后看到男友拿回的“药”,觉得不对劲,“都是一些保健食品,居然还有一瓶‘食用油’。”她通过微信联系上王医生,提出退钱,“王医生答应了。”
双方约定星期三退钱,当天下午1点过,周欣来到通济桥街的这间店面,王医生通过微信向她退了钱。
医院称只知这一起 合同到期不再续聘当事医生
21日下午,成都商报记者来到四川石油管理局总医院,在门诊2楼消化内科,记者没有见到王医生。“王医生周一和周三坐诊。”消化内科15诊室中的一位医生向记者说道。记者注意到,墙上贴的上班安排写着“王**副主任医师”字样,其上班时间为星期一和星期三全天。
国家卫计委医师执业注册信息的查询结果也显示,王医生确实在四川石油管理局总医院执业。出医院走300米左右,记者见到了刘拓买保健品的门店。门店没有营业,门面宽不到3米,店招上写着“国珍健康生活馆”。记者询问隔壁店面这是否王医生的店面,得到了肯定的回答,“王医生有时候来,有时候不在。”
王医生在医院的值班安排。
“我们也是刚刚知道这件事情。”四川石油管理局总医院思政科一位姓焦的负责人称,目前他们只知道这一起。“介绍病人到外面的店里买东西,我们还没这方面的规定。”他告诉记者,王医生年近七旬,是医院招聘的人员。“12月底她的合同就到期了,院长说了,不再续聘。”
当事医生:保健品店是用儿子身份开的
“我正在参加年会。”21日下午4时许,记者联系上王医生时,她透过嘈杂的背景音向记者说道。事后从现场遗留的资料以及其他人员处,记者发现,王医生参加的正是她门店售卖的保健产品所属公司的活动。
“当时那个小伙因肠胃不舒服来看病。”她回忆,因刘拓说睡眠不太好,“我就给他介绍,我有给航天员吃的产品。”她当时给了刘拓名片,并告诉他门店地址,“说我1点时有空。”今年10月前后她开了这家门店,“是用我儿子的身份开的。”她表示,自己并不常开门。
68岁的王医生这样解释为刘拓选择那几样“航天员产品”:对肠胃有好处。“冷榨亚麻籽油”,她流利地向记者介绍,“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的亚麻籽,通过高科技制成油,是航天员吃的。对于肠道吸收不好的人有帮助,我自己已经喝了四瓶。”
除了刘拓,她印象中还有一名病人也在门店买过东西。“我有什么错。”她说。在她看来,自己是为了病人好,店里的保健产品对病人身体有好处,而且“国家支持”,只是年轻人不懂得功效,以及政策和时代趋势。
背后
寻访68岁王医生 为何热衷推荐保健品?
“几十年医术丢下来以后,不搞这个,我怎么打发时间?”
记者见到王医生 她正在听保健品“分享会”
昨日,成都商报记者见到王医生时,她正在金堂一酒店的会议中心,在参加了头一天的年会之后,一行人又来到金堂县开展“分享会”。她穿着便装,脖子上挂着红围巾。“上午是北京的老师讲课,下午还有航空方面的专家。”她说。
会场里,一男子正在大讲创新、人工智能之类的话题,但很快又转到松花粉上。王医生邀请记者进会场去听,但进场需要票,“我们提前付了钱,才安排预留了票。”她拉着记者,不停往会场方向看去,反复念叨着“何老师呢?”接着,她便领着记者往里走,要去找“何老师”。
金堂分享会现场外的王医生(红色外套)。
王医生嘴里的“何老师”,是她们团队的一位负责人。“今年3月前后,我在双流一个广场上认识了‘何老师’。”王医生说。
对于记者和王医生的对话,“何老师”略显警惕,她试图打断对话无果后,转身进了会场。见状,王医生反复向记者强调,自己说的只代表个人,“不代表公司和产品。”
对于医院的“不再聘用”决定,王医生显得有些“洒脱”:“下周医院要是不让我上班,我也可以自由地去搞我的‘健康事业’。”
为何热衷推广保健品?
“开始我也不相信”
作为一个国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的医生,怎么会对保健产品如此着迷?王医生没有正面回答记者:“最开始我也不相信。”接着,她说,“你了解后就知道了”。
13年前儿子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10年前老伴离世,1975年开始行医的王医生回忆,儿子回家时间少,“年轻人压力大,对我更多的还是电话关心。”她在家里的生活很忙碌:每天早上看《朝闻天下》,出门锻炼;午饭后看《今日说法》;下午休息一下,经常还要看一下专业书;“上班的时候就更忙了。”
在王医生印象里,曾有两个(保健产品)宣传人员去医院找过她几次,“那时觉得很烦,听不进去。”今年初与“何老师”遇见时,“开始我还是不信,儿子也担心我被骗。”
“我去了何老师的店里。”她称,她在店里看到的宣传资料上,有不少知名人士对产品的肯定,“她们也给我微信上发了很多资料,我看到里面说效果很好,也符合国家的政策。”她称,自己把资料转给儿子看了之后,“他也不反对我了。”
“我身体不好,脖子、肝都有问题。”王医生告诉记者,自己也在吃这个品牌的保健品,并用儿子名义开了这家健康生活馆,“投入了6万块钱。”但她称,自己的店还没有盈利过。“我只是做一个直销宣传员。至于我挣多少,最后要看总公司。”
“我几十年的医术丢下来以后,不搞这个,我怎么打发时间?”王医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