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62岁中医院:蕴藏着怎样的民族自信?

OTC新闻2022-03-19 12:24:40123阅读
  ——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的贺信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斌、林苗苗、侠克

  距天安门不到6公里,广安门桥畔——251年前,这里曾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城门楼:广安门。广安门明代又称广宁门,取“广为安宁”之意。

  如今,在这片底蕴深厚、曾诞生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土地上,广安门医院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宝藏,继续守护着人民群众的健康与安宁,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致信两周年之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走进这所“62岁”的中医院,走近国医大师、中医名家、医院院长、科室负责人,一探蕴藏在这所医院里的千年奥秘。

  1965年,蒲辅周(前右)到协和医院与张孝骞(前左)会诊。

  传承发展中坚定“文化自信”

  “中医药的自信,首先来自疗效,来自临床”

  12月2日,国医大师薛伯寿第二届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京举行。一整天,来自各地的近400名专家学者代表济济一堂,交流、分享、互动。

  面对众多弟子、友人和同事,81岁的国医大师薛伯寿特地穿上红色唐装,走上讲台,讲起继承恩师蒲辅周学术与医术的经验、启示、感悟。

  连国医大师都要继承他的经验,蒲辅周是何许人也?

  翻开一部厚厚的《广安门医院院史》,多幅照片上,一位面容清瘦、须发飘飘的老者或在会诊,或在临床带教——这就是1888年出生、1955年从四川奉调进京的一代名医蒲辅周。

  62年前,1955年12月19日,“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在广安门内北线阁成立,周恩来总理题词“发扬祖国医药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中央从各地选调名老中医来京,在广安门组建了内科研究所、外科研究所,以及内科、外科、骨科、儿科等临床科室。以蒲辅周、冉雪峰、杜自明、叶心清、刘志明等为代表的20多位知名专家云集广安门。

  1955年,蒲辅周等著名中医专家从各地奉调进京,同年“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在广安门内北线阁成立,周恩来总理题词“发扬祖国医药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60多年来,一代代“广安人”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广安门医院在传染病、心血管病、肿瘤、糖尿病和针灸等方面独树一帜。

  1956年,北京地区爆发“流行性乙型脑炎”,北京儿童医院、传染病医院住满了患者,病魔来势汹汹,一开始死亡率非常高。

  “之前石家庄乙脑流行时用的白虎汤在北京不仅无效,病人病情反而加重。北京天安中医院”薛伯寿说,“后来卫生部点将,蒲老任专家组组长,老师研究后提出,用温病治疗原则治疗乙脑,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北京天安中医院石家庄的乙脑是‘暑温’,而当年北京正值立秋前后,雨水较多、天气湿热,患者证属‘湿温’,于是采用三仁汤通阳利湿,芳香化浊,再加上杏仁滑石汤,湿去热退,一场可怕的瘟疫得以迅速遏制,蒲老诊治的患者中无人死亡。”

  “运用中医温病治疗原则治乙型脑炎 北京市不少危重脑炎患者转危为安”——1956年9月4日出版、如今纸张已发黄的《健康报》在头版横头条位置如是记录。

  1956年9月4日,《健康报》对中医治疗乙脑的报道。

  当年,薛伯寿还在上海学中医,有关那场瘟疫的详情,他是后来听蒲老说的。如今,回忆起60多年前的那场“战役”,在“广安门”一间普通的办公室里,满头银发的薛伯寿语调都高了一些:“这证明了中医不仅能治一般的病,危重传染病、西医不能控制的病,也能治!这个了不得!难怪周总理称颂蒲老是‘高明中医,又懂辩证法’。”

  同一时期发生的腺病毒肺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江苏发生的流行性出血热,本世纪的“非典”……薛老一一数来,“中医药治外感热病、温病,疗效好。”

  研讨会上,国医大师薛伯寿薪火传承京津冀工作站正式授牌,由他编写的《蒲辅周医学经验集》首发。

  “我从1963年拜师,侍诊13载,大开眼界,整理编写蒲老医案、医疗经验,更是终身受益。”回忆起往事,在治疗外感热病、内伤杂病、内妇儿科疑难病症方面都具有相当造诣的薛伯寿感慨万千。

  蒲辅周正在指导学生,左起,蒲辅周、徐振盛、薛伯寿。

  2003年“非典”开始时,薛伯寿灵活运用治疫名方“升降散”,有加有减,及时编著《“非典”辨治八法及方药》,并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印成小册子赠与一线人员,被称为及时雨。

  “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繁衍至今生生不息?真的和中医药有莫大关系。”薛伯寿说。

  国医大师薛伯寿教授

  多年来,“传承好、发扬好蒲老的学术思想,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成为薛伯寿最大的愿望。如今,他还每周出门诊,临床带教,参加保健会诊,是广安门医院看病涉及病种最广的医生之一。

  “没有文化的复兴就没有中医的复兴。中医药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增强自信。”薛伯寿说。

  “中医药的自信,首先来自疗效,来自临床。”11月23日上午9点多,“广安门”门诊大楼11层一间诊室内,国医大师路志正端坐桌旁,为患者把脉看病,周围簇拥着七八位学生,有的学生已经头发花白,或已是科主任,还有两位从外地来跟师学习的,谈起自信,路老的回答简短而有力。

  路志正幼承家学,19岁起看病,集数十年临床经验,形成了以“后天之本”脾胃为中心的学术思想,“路志正调理脾胃治疗胸痹经验的研究”曾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他是2009年政府首次评选出的30位国医大师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如今虽已97岁,仍坚持每周四上午出特需门诊。

  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

  肿瘤,往往令人色变。广安门医院的肿瘤专科是全国较早成立的中医肿瘤科室之一。

  “我们历经20年研究发现,通过固本清源,中医治疗可将非小细胞肺癌晚期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延长3.47个月,降低术后复发转移率6个百分点,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放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研究2016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肿瘤科主任侯炜说,“治疗体系也被《恶性肿瘤中医诊疗指南》收录,在全国65家医院推广应用,提高了肺癌临床疗效,节省了医疗费用。”

  近年,“广安门”肿瘤科还以人才培养和联合研究为切入点,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加强合作,于2015年成立“中医药肿瘤国际联盟”,逐步建立由中、美、澳等多国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联合培养博士后,建立了中医药肿瘤研究国际合作的新样板,揭示了中医药治疗肿瘤新的科学内涵。

  “自信来自经典,来自深厚的中医文化。《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至今仍然是中医临床的指引。”从医已逾50年的首都国医名师、中医风湿免疫专家冯兴华接受采访时,特地带来了上世纪60年代自己学习用的、有些泛黄掉页的《黄帝内经》:一本《素问》,一本《灵枢经》。

  首都国医名师冯兴华教授

  东汉末年华佗用麻沸散进行麻醉,实施剖腹手术;明朝隆庆年间用人痘接种术预防天花,十八世纪中叶西方才有了牛痘的发明……从几千年文明中走来,作为“瑰宝”和“钥匙”,中医药离不开传承。近年来,“广安门”积极开展名老中医经验数据挖掘工作,已形成22位老中医经验知识库,整理出版名老中医经验系列专著10余部。

  在“广安门”,中医师承方式已从传统的“一师多徒”发展到“一徒多师”,在中医不同学科、“门派”间贯通培养,还有中医与西医联合培养,实现“中医有特色,西医不落后”。

  中医师承,怎样才能出师?医院教育处处长姚魁武说:“考试时,病人坐下后,老师先看,学生再看,老师的处方和学生的处方放在一起比对,处方吻合度大于70%,才算出师。”

  1961年12月3日,周恩来总理(第三排左四)、邓颖超(前排左三)在中南海紫光阁与蒲辅周(第一排右三)、林巧稚(第一排右五)等医务人员合影。

  科研创新中收获“自信”

  “慢病,将是中医大显身手的最好舞台”

  10月22日,泰国曼谷,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医大家云集,出席第十四届世界中医药大会。

  经过审议,大会通过了第一部国际中医药专病诊疗指南《国际中医药糖尿病诊疗指南》。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秘书长桑滨生说,世界中联自2003年成立以来已发布8部中医药国际组织标准,但发布专病诊疗指南还是首次。

  糖尿病,古医书称之为“消渴症”。作为全球三大慢性病之一,糖尿病发病率高、致死致残率高。

  第一部国际中医药专病诊疗指南的背后,是以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仝小林为首的团队历经数十年研究取得的成果——他们解决了中药逆转糖尿病发生、独立降糖、减缓疾病进程等难题。

  葛根芩连汤,是张仲景《伤寒论》里的经方,传统用于治腹泻,仝小林将其创造性地用于临床糖尿病的治疗,取得降糖效果。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教授仝小林。

  在国家“973计划”支持下,仝小林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通过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发现,其具有明确的降低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疗效,这种疗效与肠道菌群结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这是国际上第一个研究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和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效果关系的临床试验,既证实了一种中药复方的临床疗效,也提供了西方医学可以接受的一种机理解释。”仝小林说。

  IGT即糖耐量受损,是指血糖介于正常人与糖尿病患者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研究表明,2010年中国18岁及以上IGT患病率为50.1%。

  在国家计划支持下,仝小林和美国芝加哥大学等单位专家合作,运用由清代名方“玉液汤”演化而成的天芪方药,实施了“2型糖尿病前期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研究”,对11家医院420例IGT患者进行的历时12个月的随机、对照、双盲循证研究结果表明,与安慰剂组相比,用药组糖尿病发生风险降低32.1%。

  “谈中医必谈‘治未病’,糖尿病前期是一个最典型的‘未病’,我们实实在在用国际公认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了‘治未病’的疗效。”仝小林说,“涉及多病因、多系统的慢病,将是中医大显身手的最好舞台。”

  西为中用,中亦为西用。最新《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首次增加了《糖尿病与中医药》一章,仝小林团队6项研究成果及辨治理论体系入选新版指南。

  事实上,1971年,“广安门”在全国中医院最早成立糖尿病专科,后逐渐发展成内分泌科。从首都国医名师林兰到现任科主任倪青,在一代代人努力下,“广安门”内分泌科先后承担70余项国家课题,为临床提供了坚强的科技支撑。

  冠心病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西医介入治疗是里程碑性的进展,但仍不能有效降低远期终点(猝死或中风、心梗等)事件。

  中医·王阶院长慰问术后患者

  “广安门”在院长王阶带领下,历时20年,以“病证结合”为切入点,通过研究多中心10657例冠心病临床病例资料,构建了“证候要素诊断—证候要素演变—基于证据的诊疗指南”冠心病证治体系,并在临床推广应用,形成了《冠心病心绞痛系列疗效评价》等4个量表,大大提高了住院医师的证候诊断准确率,还制定《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冠心病心绞痛介入前后中医诊疗指南》,对2368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例进行临床验证,经过2年随访,结果发现与单纯西药治疗比较,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诊疗指南在北京、河南、湖北、云南、广西等地众多医院推广应用。

  “通过对《指南》进行临床验证,冠心病心绞痛治疗的总有效率由73.8%提升至85.4%,终点事件减少,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王阶说,像心血管疾病这类慢性病,不少人需要终生服药、长期管理,现在中医药在这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绝不是句空话,它真的能帮助患者改变生活,提高带病生存的质量。

  “很多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西医疗效不明显情况下,通过中医治疗保持住了稳定的生活状态。”他建议冠心病患者最好别等到病情发展到中晚期或西医治疗无效后才想起中医来,从生病一开始就应中西医“两条腿”走路,效果会更好。

  心血管科主任李军讲述了一个故事:曾有位病人因房颤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导致足背动脉堵塞,致使左足发紫、冰凉,剧烈疼痛。

  “那时候病人足痛已有两周,西医只有一个方法:截肢。”李军说,但病人服用三副“温阳活血”中药汤剂后,左足疼痛、发凉等症状改善,服用七付后,症状消失,脚的颜色也恢复了正常,一个月后,超声复查发现,原本100%堵塞的血管竟然通了一半。

  针灸传承已逾千年,《黄帝内经》中的《灵枢经》也称《针经》。“广安门”在针灸领域的科研创新,同样令人瞩目。

  2017年6月,影响因子高达44.405的《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了由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刘保延、广安门医院针灸科主任刘志顺牵头完成的《电针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漏尿量疗效的随机临床试验》一文,文章通过500余例随机临床试验研究,证实了电针刺激腰骶部两个穴位能有效控制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这是我国针灸学者迄今发表的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文章之一。

  “针灸科的传统优势病种,是治疗颈肩腰腿疼、面瘫、偏瘫等疾病,治疗尿失禁,扩展了针灸的治疗领域。”刘志顺说。

  抑郁症是发病率逐年增加的全球性精神卫生疾病,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朱兵教授团队经过10多年研究,发现哺乳动物外耳中央及外耳道分布有迷走神经耳支,用耳针刺激这个区域对癫痫和抑郁症等疾病有较好效果。

  缘何如此?在朱兵等人指导下,广安门医院放射科副主任方继良和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专家合作,对18例患者富集迷走神经的耳甲部进行刺激治疗,16例对照组患者进行耳缘部刺激,每天治疗2次,每周5天,治疗4周。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均接受脑功能磁共振的静息态扫描,结果发现抑郁症患者脑默认模式网络功能的连接存在异常改变,与临床好转明显相关。

  “刺激耳部迷走神经,产生了对轻中度抑郁症患者脑默认网络的调节,可能是其疗效机制。此技术可能会成为抑郁症患者更易于接受的新型物理疗法,值得推广应用。”耶鲁大学精神病学研究室主任克里斯托博士说。

  此外,耳针刺激迷走神经,还可治疗糖尿病、肥胖症,是针灸领域创新发展的一个实例。

  “纯中药干预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针刺缓解乳腺增生症疗效”“电针和手针缓解频发性、慢性紧张型头痛疗效比较”……“广安门”门诊大楼里,不时可见临床试验或随机对照试验的患者招募通知海报。

  海报的背后,是“广安门”每年投入2%的年收入用于院级科研基金、各级课题配套经费,调动了大家从事研究的积极性。

  雄厚的科研实力,成为“广安门”持久发展的基础:“十二五”期间,医院肺癌、糖尿病、冠心病等传统优势病种研究团队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团队成员成为12个国际或国家级学会(协会)的二级分会主任委员,依托科研成果建立的诊疗方案或诊疗技术,形成行业标准,并在全国范围推广。

  原中医研究院红柱子楼,后为广安门医院的行政楼。

  走向国际中增强“自信”

  当中医界还在为证实针灸是不是安慰剂效应、有没有疗效寻找客观证据时,西方已在申请专利、进行实用性研究

  立冬后的北京日渐寒冷,针灸科诊室里却暖意融融,副主任医师杨涛正为患者扎针,在帘子隔开的7张床位间穿梭。为确保一些患者准时上班,这里最早6点就有医生开始给患者针灸。

  “针灸科一年能看30万人次。”院长王阶说,医院一年门诊量280多万人次,医生人均服务患者量在业内属于领先水平。

  为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广安门”近年积极通过国际认证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通过国际交流合作扩大医疗服务范围,先后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ISO15189医学实验室等国际标准的认证和认可。

  “通过技术创新以及标准化、规范化的现代管理方式,心血管科病人平均可减少两天住院时间,一位病人住一天院大约1500元,如能在全国推广,预计每年能节省几十亿元。”王阶说。

  立足北京,辐射全国。作为28个国家级学术团体的牵头、挂靠单位,“广安门”构建了覆盖全国的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重大疾病的医院网络和院际临床病历信息共享系统平台,形成了中医或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等疾病的医院研究网络。

  实施国际化战略,大胆走出去,成为广安门近年来管理创新中的一大亮色。

  “广安门”的国际化色彩本来就十分浓厚:从建院起,医院就承担了中医国际医疗任务,接诊大量外国首脑和国际友人。

  2006年,“广安门”提出国际化、标准化等十大发展战略,两年后成为国内第一家通过跨国医疗保险公司“保柏”医疗质量认证的中医医疗机构。

  “最开始,我不理解为什么医院一定要国际化、标准化,跟国际商业保险公司签约时,我一下子明白是认证打开一扇大门,让我们直接跟国际接轨了:通过英国保柏集团的医疗服务认证,医院被自动纳入很多商业保险理赔名单,来中国的外国人如果来‘广安门’看病,收据和诊断书拿回去是能报销的。”国际合作办公室干事陈荠说。

  2009年,“广安门”成立国际医疗部,为外籍人士开展中医药医疗服务。国际医疗部开诊、远程医疗……“广安门”积极帮助海外患者缓解痛苦、治疗疾病。

  国际医疗部主任刘馨雁说,今年10月,日本一所医院发来一位肿瘤患者的会诊需求,通过国际远程会诊,中医专家们仔细查看病人的舌像、检查报告和影像资料。收到会诊方案后,日本患者决定转诊到“广安门”接受中医肿瘤康复治疗,患者回国后服药一个月,症状改善,那家医院特意发来感谢函件。

  “日本目前政府认证、拥有国际医疗服务资质的35家医院,只要愿意开汉方的,现在都开始跟‘广安门’合作。”刘馨雁说。

  “广安门”还积极走出去,于2011年启动“梅奥研修项目”,每年派出至少十名骨干人员到美国梅奥医疗中心等机构学习深造。“一定要和一个国家或行业最优秀的资源合作。”王阶说。和梅奥的合作,实现了双赢,医务人员带回了先进的科技和医院管理理念,也和国际同行合作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科研成果。

  60多年前,毛泽东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今天,“发掘”任务仍然紧迫。

  在门诊采访路志正的20多分钟时间里,这位国医大师指出“中医在产科方面有好的作用,而现在中医产科发展方面的问题特别大”,他至少3次呼吁“建立中医产科医院”。

  2008年10月,广安门医院获得“保柏质量认证”资格(左起广安门医院院长、书记王阶,卫生部副部长、国际爱中医院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英国卫生大臣艾伦约翰逊)

  “抗生素、激素用了以后,西医名望大增,中医药就有些被忽视了,而中医对一些外感热病、传染病的治疗作用是西医不能取代的。”薛伯寿对抗生素滥用忧心忡忡,“我呼吁重视挖掘中医药宝库,培养更多像蒲老这样的中医临床大家造福人民群众。”

  仝小林说,中医药复兴已经初现曙光,中医需要自我改变的勇气和再生的决心,敞开胸怀,汲取现代医学最新成果,在继承优秀传统医学基础上构建新的医学体系。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2016年出资2亿多美元实施“刺激周围神经治疗疾病”计划。作为中国针灸学会脑科学产学研创新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方继良说,当中医界还在为证实针灸是不是安慰剂效应、有没有疗效寻找客观证据时,西方已在申请专利、进行实用性研究,这一严峻现象发人深省。

  伴随中医药影响的扩大,陈荠的梦想是:美国有梅奥,为世界各地的人提供顶尖的西医治疗;中国有“广安门”,为世界各地想寻求中医治疗的人提供“中国方案”。

  ……

  建于辽代的天宁寺塔、纪念北京建城3040年的纪念柱……

  “广安门”西侧,隔护城河相望,一座座见证历史的建筑耸立。

  沧海桑田,岁月悠悠,阻不断一座千年古城前进的步伐,更阻不断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脚步……
手机版  |   电脑版  |   联系我们 |  合作详情  
广告合作:15370512792 本站不出售任何药品,个人购药勿打

© 立民医药保健品招商代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