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那些容易让人“犯糊涂”的健康知识有哪些?出汗多是身体在“排毒”?

健康之路2020-02-21 16:44:3573阅读
健康是高质量生活的基础,尤其在新型肺炎疫情形势严峻的当下,人们越发重视健康。然而,对于一些健康知识,很多人存在误解,比如:下雪能抑制新型冠状病毒传播?出汗多是身体在排毒?病情缓解快就是药物效果好?


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可可就与大家一起去看看生活中那些容易让人“犯糊涂”的健康知识。


1,下雪能抑制新型冠状病毒传播?


前些天,很多地区都下雪了,网上便有传言称“下雪可以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有些人就以为下雪天的低温可以杀死病毒,防止传播。


但事实上,很多病毒都喜欢寒冷干燥的空气,而且寒冷会更有利于病毒入侵人体。比如冬季天气寒冷,人体受凉后,呼吸系统粘膜更容易受损,增加病毒感染、存活、繁殖的风险。


新型冠状病毒也喜冷怕热,所以现在还是应该尽量减少外出。


不过,下雪可以有效沉降空气中漂浮的细颗粒物,而这些颗粒物往往会窝藏病毒、细菌,所以下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清洁空气,雪后可适当多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但要注意保暖,避免感冒。


2,出汗多是身体在“排毒”?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出汗就是身体在排毒,因此现在会刻意追求出汗,甚至大汗淋漓才肯罢休。但汗出得越多,身体真的就越健康吗?可能未必。


汗是人体内津液从皮肤渗出形成的。正常情况下,我们应该是全身微微汗出,持续不断。微微出汗具有濡养肌肤毛发的作用,使我们肌肤看上去光泽有弹性。


但出汗过多会造成水分流失、血液粘稠、血流变缓。对于有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的人来说,容易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而且中医认为,出汗太多容易导致阴液亏损,进而造成阴虚,出现阴血不足。而心是主血脉的,心血充足,思维、情绪等才正常;心血不足,思维就容易混乱。


同时,由于精血同源,阴血不足,则肾藏精生髓也会受到影响,而脑为髓海,大脑功能自然也会受到影响,甚至增加老年痴呆风险。


3,暖胃就是养胃?


胃寒、胃虚都是常见的胃部不适,所以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暖胃就等于养胃,但其实这也是一个误区。我们不妨拿红薯、生姜这两种具有暖胃作用的食材来举例:


红薯可以暖胃,但也容易产气反酸,这对胃食管反流或胃溃疡患者而言,如果食用过多,反而易加重不适症状。当然,如果是消化功能好的正常人,适量食用红薯还是很有好处的。


生姜具有很好的温中散寒、和胃止呕的功效,但如果患有胃粘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症,则不适合食用生姜。



可见,任何能够暖胃的食材或者药材,如果补不对症,不仅难以达到养胃的目的,还可能加重病情,甚至容易导致胃病反复发作。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养胃呢?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91岁名医用了60多年的养胃方。


养胃方


【药材】清半夏、黄连、党参、茯苓、公丁香、枳壳、连翘、乌梅。


【功效】此方有辛开苦降、益气健脾、降逆止呕,既能缓解脾胃症状。由于个人体质差异,具体用法用量请遵医嘱。


4,症状缓解快就是药物效果好?


生病的人都希望能早点康复,但“病来如山倒,病区如抽丝”,甚至有的疾病还需要长期服药控制,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令人苦不堪言。于是,如果某种药物能够快速缓解或控制病情,患者就会觉得这种药物效果好。


但病情缓解快真的等于药物效果好吗?可能未必。我们以降糖药为例。





很多糖尿病人一旦发现血糖升高,恨不得立即降下来,所以常把降血糖的快慢作为降糖药好坏的评判标准。殊不知,血糖降太快,可能增加视物模糊、脑细胞损伤、低血糖反应、心肌梗死等多种病症风险。


换句话说,如果糖尿病患者吃了某种降糖药后发现血糖下降得过快,可能说明药物种类或剂量并不适合,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调整。


控制血糖不能急于求成,由于病情不同,控糖标准可能会有差异,具体以医嘱为准。平稳控糖、监测病情、及时遵医嘱调整用药才是正确的。



5,抗生素是“万能消炎药”?


抗生素能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与细胞膜相互作用、干扰蛋白质的合成以及抑制核酸的转录和复制四种方法,起到抑菌杀菌的作用。因此很多人把抗生素当成“万能药”,认为不管是头痛脑热,还是咽痛流涕,都可以用抗生素来消炎治病。


但事实上,抗生素≠消炎药,如果想直接减轻炎症反应,必须依靠专门的消炎药。人体自身分泌的可的松类激素也具有消炎作用,可让普通感冒引起的嗓子发炎等自行痊愈。


而抗生素只对一些由细菌引发的炎症有效,对病毒、真菌、过敏、外伤等引发的炎症几乎没用。这也是抗生素在医药学书籍里统一被称为“抗菌药物”的原因。


因此,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局部软组织淤血、红肿、疼痛、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如病毒性感冒、腮腺炎等)都不宜使用抗生素治疗。否则不仅容易贻误病情,还可能会造成抗生素的滥用,甚至培养出“超级细菌”,导致往后“无药可用”,引发严重后果。


【小贴士】


名字中含“西林”、“霉素”、“头孢”、“沙星”、“环素”、“磺胺”、“培南”的药都是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红霉素、头孢拉定、诺氟沙星、四环素、磺胺嘧啶、亚胺培南等。


使用以上药物,需严格遵照医嘱,不可擅自更改剂量或停药时间;且必须忌酒,以免引发双硫仑反应,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引发死亡。


6,打了HPV疫苗,就不会得宫颈癌?


宫颈癌主要由高危型HPV病毒持续感染引起,是目前少数几种病因比较明确的恶性肿瘤,也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


幸运的是,专家们研发了HPV疫苗,可有效预防宫颈癌的发生,很多人可能已经完成接种了。那么,是不是接种了HPV疫苗就一定不会得宫颈癌呢?


事实上并非如此,HPV疫苗只针对部分HPV病毒类型,不能全面预防。比如:


◎ 二价疫苗主要针对16型和18型两种高危HPV病毒;


◎ 四价疫苗则是在二价的基础上,还可针对6型和11型HPV病毒,可预防尖锐湿疣和外阴癌,推荐20~45岁的女性接种;


◎ 九价疫苗则是在四价的基础上,还可针对另外5种高危型HPV病毒,能预防90%的宫颈癌,推荐16~26岁的女性接种。


所以,无论是否接种过疫苗,女性朋友都要注意进行宫颈癌筛查。建议21~29岁的女性每3年进行一次TCT检查(宫颈表面脱落细胞活检);30~65岁的女性每3年进行一次TCT检查,或每5年进行一次TCT及HPV检查。


▲宫颈癌筛查参考


7,肿瘤标志物升高就是得了癌症?


肿瘤标志物(肿瘤相关生物标记物)是指在肿瘤出现和生长的过程中,由肿瘤细胞合成、释放或者是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刺激反应而产生的一类物质。它可以在血液、体液及组织中检测到,体检单上常常有它的身影。


由于与肿瘤相关,很多人一看到肿瘤标志物升高,就恐慌不已,担心自己得了癌症。但事实上,肿瘤标志物敏感性过高,特异性不足,与肿瘤仅有相关性,只能作为辅助参考。


换句话说,肿瘤标志物升高并不一定是患了癌症,因为某些特殊情况,如:饮酒、进补、服用某些药物、身体炎症等,都可能会导致肿瘤标记物升高甚至超标。


与之相对的,肿瘤标志物正常也不等于没有癌症,因为并不是所有肿瘤都有准确对应的标志物。有些肿瘤,如:软组织肉瘤,目前还没有公认的合适的肿瘤标记物;也有些肿瘤已经很大了,肿瘤标记物却可能依然显示正常。


而且若肿瘤较小,或肿瘤组织表面被封闭等,也可能导致肿瘤标志物水平升高不明显。所以,不能仅以肿瘤标志物来判断是否罹患癌症,一般还应结合影像学检查。





声明:本网站的部分文章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删除改进!谢谢——立民医药招商代理网
手机版  |   电脑版  |   联系我们 |  合作详情  
广告合作:15370512792 本站不出售任何药品,个人购药勿打

© 立民医药保健品招商代理网